关节炎的检查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,一般可从体格检查、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检查这几个大方面着手。
1. 体格检查:
医生会通过视诊、触诊、活动度检查等方式对关节进行初步评估。视诊主要观察关节外观,查看是否有肿胀、畸形、红斑、肌肉萎缩等情况。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,手指关节可能出现梭形肿胀;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,关节周围可能有明显红肿。触诊则是用手触摸关节,感受关节温度、有无压痛、结节等异常。例如,骨关节炎患者在按压关节时往往会出现压痛感。活动度检查是让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关节,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,判断是否存在活动受限。例如肩周炎患者,肩部外展、上举等活动会明显受限。
2. 实验室检查:
血液检查:常见项目有血常规、血沉、C反应蛋白、类风湿因子、抗环瓜氨酸肽抗体、血尿酸等。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、红细胞、血小板等的数量及形态,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血液系统异常。血沉和C反应蛋白是炎症指标,在关节炎处于活动期时,这两项指标常常升高。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,尤其是抗环瓜氨酸肽抗体,特异性较高。血尿酸水平的检测有助于痛风的诊断,痛风患者血尿酸通常会升高。
关节液检查:通过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。可以观察关节液的颜色、透明度、黏稠度等,并进行细胞计数、生化分析、微生物培养等。例如,感染性关节炎的关节液中白细胞计数会显著增高,通过微生物培养还可能找到病原菌,明确感染类型。
3. 影像学检查:
X线检查:能清晰显示关节的骨质结构,对于观察关节间隙变窄、骨质增生、骨质疏松、关节脱位或骨折等情况有重要价值。像骨关节炎患者,X线常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、软骨下骨质硬化及骨赘形成。
CT检查:相比X线,CT对软组织和骨质的分辨能力更强,能更准确地显示关节的细微结构变化,对于复杂关节部位的骨折、骨肿瘤等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优势。
MRI检查:主要用于观察关节周围的软组织,如肌肉、肌腱、韧带、半月板等结构的损伤情况。在诊断半月板损伤、韧带撕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,是膝关节疾病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。
超声检查:可实时观察关节周围的软组织,如滑膜、肌腱、腱鞘等的形态、结构及有无积液等情况。对于早期诊断滑膜炎、腱鞘炎等疾病较为敏感,并且操作简便、价格相对低廉。
关节炎的检查需要综合多种方法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病史等情况,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,以明确病因,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。如果出现关节疼痛、肿胀、活动受限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检查,以免延误病情。